因為疫情關係和政府的各項抗疫措施,香港今年的葡萄酒活動的活躍程度幾近靜止,近日我參加過的一個南非葡萄酒活動,算是極少數之一。這個名為Cap Classique Challenge的活動設計相當別開生面,大會邀請了一眾酒業人士參與者按大會要求盲品兩對共四款的法國香檳和南非氣泡酒,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認知辨認出哪一款是法國香檳,並在鏡頭前講述原因。
 
葡萄酒業經常用盲品Blind Tasting來測試學員及行家,因為盲品可以讓品試者擯除偏見,客觀地以味論酒。雖說世界各地的釀酒條件和方式各有不同,但因為資訊交流和運輸交通發達,科技普及,人們亦已經習慣出門,近年不少酒區之間的風味和個性界線未必如以前的分得仔細清晰。以氣泡酒來說,法國的香檳(Champagne)可謂佔著經典的標誌性地位,但過去多年世界各地的氣泡酒製作愈來愈好,多個產地的釀酒理念及方向更見清晰,南非的MCC(Méthode Cap Classique)正是其中一個表表者。今次這個Cap Classique Challenge尤其顯得南非的MCC質素大有進步。我品試四款氣泡酒,感覺雖然風格各有特色,但無疑幾款酒的質素、結構和表現均十分相近。大部分MCC都是沿用霞多麗(Chardonnay)和黑皮諾(Pinot Noir)作主要葡萄,並需連渣陳放九個月,酒在瓶內全程最少儲存一年才可推出市面。
 
由於香檳一字受到原產地法例保護,在香檳地區以外所製造的氣泡酒,即使做法一模一樣,自然也不能冠以香檳之名,南非地區以傳統製法(Traditional Method)的氣泡酒當然亦不例外,於是南非釀酒商開始研究以自己產區為依歸的氣泡酒。1968年,Stellenbosch地區的Simonsig酒莊利用香檳的傳統葡萄品種包括黑皮諾、霞多麗及莫尼耶(Meunier),以傳統製法釀成氣泡酒,並在1971年推出,從此掀開南非傳統釀製氣泡酒接近五十年的發展序幕。
 
Méthode Cap Classique的的名字意思是「來自Cape地區的傳統製氣泡酒」,名目於九十年代初由Cap Classique Producers Association創立,現在大多人都直接叫MCC或Cap Classique。這個名字中的Cap除了有地區象徵外,亦有另一重意義,就是代表著進行第二次發酵期間用的瓶蓋。
 
全南非共有兩百五十多家酒莊生產MCC,每年約生產一千五百多萬瓶氣泡酒,不過市場仍然是以內銷為主。MCC主打中低價氣泡酒市場(零售價約港幣兩百多元),觀其近年大為躍升和合理定價,在香港理當有不俗的反應,不過面對著上有龍頭的香檳,下有Prosecco及Cava對陣,MCC要給消費者一個更清晰的形象和個性,方可更進一步進佔本地市場和鞏固佔有率;希望今次的Cap Classique Challenge所帶出的產品訊息,可以對MCC有長遠裨益。
 
文、圖:梁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