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的玻璃供應
 
市面上大部分的酒類包裝都是以玻璃瓶為主流,可是近日因為疫情引起的連鎖效應,導致玻璃樽供應面臨短缺,意味著這個聖誕新年假日期間酒類供應也許會相當緊絀。根據多家外電報導,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的貨物供應鏈在過去多個月來一直緊張,可是基於疫情仍在多國持續,勞動力短缺及外地生產製造期延長,導致運輸成本上漲,加上通貨膨脹,本地消費意欲卻節節上升,市場貨品供不應求。以酒類為例,玻璃樽供應短缺就令酒類生產商頭痛不已;好像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的烈酒蒸餾廠製造商Castle & Key Distillery,一直使用購自英國的玻璃樽生產商,然而因為當地廠房早前房爆發疫情,全廠關門休業,所有玻璃樽起貨以致運輸,便延遲了好幾個月。到玻璃樽廠重開後,為了追回失去的供貨時間,酒廠唯有選擇空運送貨,令酒廠大失預算。之後的貨物縱使仍靠船運,水路成本已因疫情關係而漲價三倍,酒廠於是轉而光顧位於墨西哥的玻璃樽廠,並靠火車陸路送貨,希望減低成本大幅上漲的風險。
 
根據美媒CNBC報導,以往酒廠向玻璃樽供應商提交訂單一般需時六個月,可是因應現時的緊張情況,酒廠已經把訂單期改為兩年,方便做好業務預算計畫,免出亂子。雖然酒廠已經作出多項對策解決問題,不過業內人士非常肯定的是,酒品增加了的製作成本難免將轉嫁到零售市場的用家身上,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其實早在疫情大爆發前,美洲多國的玻璃樽製造及供應鏈已經起了革命。美國本土的酒類用玻璃樽本來購自中國,比例佔六至七成之多,自特朗普總統發起中美貿易戰後,中國製玻璃進口美國須繳付高關稅,酒廠陸續向其他地區例如歐洲和南美購入玻璃樽,代替原有供應商。未幾,全球爆發疫情,多國封城封關,令供應鏈運作更加混亂。儘管有人會提出,何不在產酒國本土開建新玻璃樽廠房,那就能解決問題吧—-要知道籌建一所有規模的玻璃廠需時最少一兩年,換言之即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故業內人士相信,供應鏈之連鎖反應亂況,並非是可以在數月內解決的易事。
 
另一與玻璃樽短缺相關的問題,就是沒有酒樽的話,酒廠未及把木桶酒缸內陳酒入樽,會出現酒味因過度陳年而失衡變質的危機。我不禁再想,酒廠會否考慮跟世界各地酒商合作,靠回樽計劃鼓勵消費者重複光顧,否則酒廠也許要考慮以其他包裝物料入樽,以避免存酒過久而變壞,最終酒業中全部參與者均會淪為輸家。
 
文、圖:Rebecca Leung梁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