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經常接觸日本酒的人對「精米步合」這個名詞,相信都不會陌生;這指玄米磨去了表層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等雜質,而留存下來「心白」(儲存澱粉) 的部分。磨研的比例越高,精米步合數值就越低,且一般以「重量」為計算等值;如100公斤玄米,經精磨過只剩下35公斤,則可稱「精米步合35%」。
精米的歷史,從最初的人工腳踏式的粗略精米 (足踏み精米),到江戶時期改以水車動力精米;依據史料記載,15公斤之玄米耗時兩天,可達至精米步合82%程度。後於1920年代出現橫型精米機,而1933年發明豎型精米機,才真正開始有效提升精米步合程度,各酒造的競爭,開始於精米技術上力求精進,此後出現1980年代之「吟釀風潮」,與修改酒稅法,出現八大「特定名稱酒」,多少都歸因於豎型精米機之發明及出現。
除了上述精米步合之差異,不同的磨米方式亦可能造就風味影響。精米係透過控制精米機滾筒的旋轉速度與阻力來調整精米程度,一般而言,精米方式分為「普通精米(球形精米)」、「原形精米」、「扁平精米(等厚精米)」與「超扁平精米」4大類;簡述如下:
普通精米:目前多數精米都採用此一方式。因米粒呈橢圓形,若無特別設定,精米過程中米粒傾向繞著滾筒之短軸隨機旋轉,以致米粒從長邊先被研磨,其後才研磨其厚邊與寬邊,故最終磨出的米粒多成球形。因擬磨除的雜質(特別是蛋白質)以相同密度平均分布於米粒表面,故以普通精米方式研磨的米粒,分布於厚邊之蛋白質較不容易磨除。
原型精米:因米粒長寬厚邊之比例為5:3:2,於各邊均磨除相同比例以維持米粒原本形狀,故稱「原型精米」。此方式稍改善普通精米無法有效磨除分布於厚邊蛋白質的問題,惟因前述米粒之原始橢圓長寬厚比例,於長邊磨除的雜質部分依然高出厚邊。
扁平精米:此方式將米粒各邊磨除相同份量,以致各邊最終呈相同厚度而米粒呈扁平狀,故亦稱「等厚精米」。相較球形或原形精米方式,在相同精米步合比例下,扁平精米更能有效去除不需要之雜質。
超扁平精米:由福島縣大七酒造發明,係為扁平精米再進化,優先磨除米粒最大表面積上之雜質分布,再進一步將整個米粒上之雜質最小化,故磨製後的米粒更加扁平。
總結,以普通精米方式磨至精米步合35%的米,其蛋白質存量為51.6%;而以扁平精米磨至精米步合51%之米粒,其蛋白質存量僅有44.3%!惟扁平精米更加耗時耗工,同樣的精米步合,扁平精米所需要的時間是原形精米的三倍!且時間技術精力成本外,扁平精米亦可能產生較高的碎米機率,這些都是決定釀製程序時須同步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