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在過去,香檳(Champagne)產區使用「Grand Cru」和「Premier Cru」對產區內的優質酒村進行等級劃分。時至今日,這項早在2004年被正式廢除的分級制度依然備受熱議,無論是葡萄酒媒體、葡萄酒愛好者,甚或是香檳釀造商都時常討論相關話題。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香檳產區的酒農在定價、地理界限和葡萄來源等問題上產生了許多衝突,為了避免糾紛、規範市場,香檳產區於1919年建立酒村分級制度,作為酒農民向香檳酒商出售葡萄時的定價標準,用於確定每公斤葡萄的價格。
用於統一定價的“Grand Cru”和“Premier Cru”
基於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談判,酒村分級制度統一決定了一公斤葡萄的標準價格,然後給每個酒村按百分比評分,從最高的100%往下遞減。來自不同村莊的酒農需要按照標準價格的一定百分比對葡萄進行定價銷售,具體取決於所在酒村的評分。
少數酒村的葡萄可以按照標準價格的100%定價,這些酒村被命名為特級村(Grand Cru)。更多的酒村被劃分到下一個等級,也就是一級村(Premier Cru),這裡的葡萄只能以更低的百分比定價。
剩下的無等級酒村依此類推。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普通酒村透過提高葡萄果實的品質而升級為特級村或一級村。這項分級制度在2004年已經廢除,但其劃分的17個特級村和42個一級村仍廣泛流傳。
分級制度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葡萄品質的提升,香檳產區內酒村的評分範圍也有所變化,最低的評分標準也由最初的22.55%上升到後來的80%。其中,特級村的評分仍為100%,一級村的評分為90%-99%,其餘絕大多數酒村的評分為80%-89%。
取消統一定價
歐盟認定香檳產區的定價體系違反了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基本原則,阻礙了自由競爭,於是在1990年取消了統一定價。之後一段時間,法國香檳產業協會(Comite Interprofessionnel du Vin de Champagne,簡稱CIVC)透過發布指導性價格試圖維持定價體系,直到2001年,歐盟裁定指導性價格同樣有悖自由市場原則,並徹底廢除了這一體系。
酒村分級制度已成歷史
2004年,香檳產區的酒村分級制度被正式廢除,產區的特級村和一級村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作為香檳本土的歷史留存,這些名稱依然可以使用,但它們不再是等級、品質或價格的依據。香檳產區特級村和一級村分級與法國其他葡萄酒產出分級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們並不具備官方意義。
特級村和一級村本質上有三種作用。一是作為香檳區的歷史性標誌;二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限定一個產區,即一個特定的地塊,例如勃艮第的特級園和一級園;三是作為酒莊的等級,例如在波爾多的各種分級制度中,它們就不一定與具體的地塊有關。
如今的特級村和一級村
儘管特級村和一級村的葡萄品質參差不齊,但是這些酒村的酒農依然有機會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葡萄,釀造的葡萄酒通常也能以高價成交。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高品質的香檳酒並非產自特級村或一級村,但這兩個標籤依然有著很高的聲譽,許多來自曾經的特級村和一級村的酒農依然選擇在酒標上作出標註。
今時今日,我們在香檳產區的各個酒村都能找到優質的香檳,在很大程度上,是葡萄種植者和釀酒師的才華決定了香檳酒的品質。所以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品味和偏好選購香檳,不必過度依賴酒標上早已過時的特級村和一級村。但酒標上保留著級數標籤的香檳,依然是象徵著香檳區曾經的驕傲,依舊是經典而穩妥的選擇,有機會遇見的話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