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相比蘇格蘭威士忌動輒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日本威士忌明顯是個後生。這片往前推一百年連一家威士忌酒廠都找不到的土地,如今已經誕生了大大小小共計86家酒廠(數據統計截止到2023年9月)。
要知道蘇格蘭如今也就只有148家酒廠在運行中,對比兩個地區的發展時間,便能感受到日本威士忌正在以多麼恐怖的速度壯大起來。
當然,日威這一路也並不順遂,和蘇威類似,日威也經歷過繁榮與低谷的反復,似乎這也是整個威士忌市場在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陣痛。
01.日本威士忌發展簡史
說起威士忌如何打開日本的大門,還要追溯到江戶時代末期的1835年。
在那一年,美國的海軍準將Matthew C. Perry訪問日本,為日本軍官提供威士忌作為禮品相送,第二年他又將一整桶威士忌送給日本皇室,這也是威士忌進口到日本的最初記錄。
之後,威士忌這一獨特的酒精飲料便開始走進日本民眾視野,據說還有一些清酒酒造會在生產清酒時加入人工香精來模擬出類似威士忌的味道。
到了1918年,大阪一家酒造公司派竹鶴正孝去蘇格蘭學習正統的蘇格蘭威士忌生產技術,竹鶴正孝先後在幾家威士忌酒廠接受培訓後,1920年回國,可回國後他卻發現派他去蘇格蘭學習的公司已經放棄了在日本生產威士忌的計畫。
差不多同一時間,壽屋(三得利前身)的創始人鳥井信次郎正在考慮在日本開展威士忌業務,原本鳥井是打算邀請蘇格蘭的威士忌技術人員來日本,但得知竹鶴剛在蘇格蘭學成歸來,立馬改變主意找到了他。
兩人一拍即合,日本第一家釀酒廠“山崎”便在1923年正式成立了。
壽屋在1929年開始正式銷售第一款日本製造的威士忌“白劄”,不幸的是,因為白劄濃厚的泥煤味並不能讓當時的日本民眾買賬,銷量十分不好。
在經過多番市場調查,壽屋又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調和威士忌“角瓶”,1937年上市,到今天依舊是很受歡迎的調和威士忌品牌。
而在白劄與角都發佈之間的1934年,竹鶴正孝離開了壽屋開始出來單幹,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Dai nippon kaju(後更名Nikka)。
又覺得北海道的氣候更接近蘇格蘭,於是便在此開設了釀酒廠“餘市”,並在1940年推出了第一款產品。
故事說到這裏,日本威士忌也算是完成了最初的萌芽,之後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西方的文化與生活方式開始在日本盛行,日威也搭上了這股潮流開始繼續繁榮。
期間,很有日式特色的威士忌喝法“湯割”、“冰割”以及“嗨棒”都開始流行起來,還有酒吧也開始出現一種“留瓶”的形式,顧客買下一整瓶威士忌卻不能一次喝完的話,店家會把這瓶酒幫忙存起來寫上名字,等待顧客的下次光臨。
這種形式十分契合日本文化,再加上那些日式威士忌喝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威士忌在日本的消費率。1980年這一年,三得利就賣出去了1240萬箱Suntory Old,創下了全球單一品牌年銷量最高的成績。
但繁榮背後難免伴隨著低谷,從1945年左右開始的威士忌熱潮持續到了1983年,便戛然而止,開始進入了一段沉默期。
其原因主要是1981年和1984年酒稅法案被連續修訂,導致威士忌價格上漲25%,其次日本傳統的燒酒開始改革,通過混合很多其他飲品做出更易飲用的口味,再加上價格要低上許多,吸引到很多年輕消費者,很快便搶佔了威士忌的市場。
儘管在1989年和1998年兩次修訂了燒酒和威士忌之間的酒稅差距,但威士忌市場依舊沒有重新回暖。
2008年對於日本威士忌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捩點,自1983年開始的漫長寒冬終於迎來結束。在日本本土,推廣嗨棒威士忌的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功,喜歡威士忌的人群逐漸擴大。2014年日本廣播公司NHK(地位相當於CCTV)還上映了一部講述Nikka創始人竹鶴正孝一生的電視劇《Massan》,讓威士忌文化徹底流行起來。
與此同時,在國際上日本威士忌也開始嶄露頭角,像是山崎、白州、響都在國際賽事上頻頻獲獎,促使日威的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後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了,日威逐漸成為威士忌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活躍在我們的視野中。
據統計,2022年日本威士忌的出口量達到了561億日元,超過清酒,成為日本出口額最高的酒精飲料。
今年三得利也發佈了100周年紀念的幾款酒,似乎在提醒我們,日威滿打滿算已經走過了100年的漫長歲月。
很難想像,在這100年曆史進程中,直到2008年之前還只有7家日本威士忌酒廠在繼續運營,短短十幾年,這個數字便來到了86家。哪怕可能今年存在一些波折,但不可否認日本威士忌仍然處於一段勢不可擋的爆發期。
02.高速發展下的暗流湧動
酒廠數量的瘋狂增長其實是存在一些隱患的,與蘇格蘭存在明確的威士忌法規不同,日本對於威士忌酒廠的監管並不嚴謹。
到目前,寫進日本法律的規範還是來自於1950年代頒佈的《酒稅法》,其中對威士忌的規定可以說是十分簡陋:
1、生產:使用發芽穀物與水為原料進行糖化、發酵、蒸餾得到含有酒精的產物,且蒸餾後的酒精度需低於95%。
2、其他:可以加入酒精、烈酒、香味料、色素與水,蒸餾酒的含量要在10%以上。
這其中存在最大的漏洞便是沒有規定生產地,甚至還可以添加別的東西到威士忌中。
要知道,之所以威士忌會有產區之分,不就是因為每個地方因為原材料、地理位置和氣候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才能產生風味之間的差別。如果一瓶酒除了酒標寫著日本,其他都是進口來的,那專門去買日威還有什麼意義?
很多日本酒廠也確實因為這樣寬鬆的法規,開始鑽空子。像是把蘇格蘭或者美國運回來的原酒在日本裝瓶售賣,甚至把燒酎包裝成威士忌來賣都是常規操作。
幸好,在2021年4月,日本烈酒與利口酒製造商協會(JSLMA)的機構頒佈了日本威士忌的全新行業標準。
在這份行業標準中指出日本威士忌的原料僅限穀物和日本境內的水,且必須使用到發芽穀物,糖化、發酵、蒸餾、陳年也必須在日本境內的酒廠完成,必須在木桶中熟成至少三年,酒精度不能低於40%,可以使用焦糖色等等。
新規定從頒佈之時便開始實施,還明確給了酒廠3年的整改時間。此後只有符合標準的威士忌才允許在酒標上標注日本威士忌的字樣,未符合標準的也不能使用與日本相關的詞語來誤導消費者。
光看這份新規其實沒什麼大問題,但真的能靠它有效清除所有偽日威、假日威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JSLMA協會僅僅是一個日本財政部批准的行業組織,雖說加入這個協會的威士忌製造商不乏一些重量級企業,像是三得利、Nikka、本坊酒造等等這些,權威性是足夠的,但新規終究沒有納入到日本《酒稅法》,是不具備法律效應的。
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也僅僅對協會內的會員有效,沒有選擇成為會員的酒廠完全有權利不去遵守。
所以,真要完全杜絕偽日威亂像,還是要等待正式的法規出現,在這之前,我們想要買對日威也許只能擦亮自己的雙眼了。
03.什麼樣的日威才是值得信賴的?
相信看到這裏,你的心中一定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基於我們這麼多年從事威士忌行業的經驗,還是可以給到一些建議。
#認准JSLMA協會會員酒廠
最簡單的自然是認准加入了JSLMA協會的品牌。因為有協會頒佈的規定存在,目前也馬上度過了3年整改期,基本是不會出現所謂的“偽日威”。
比如三得利旗下的那幾個威士忌品牌、Nikka的幾個單一麥芽品牌、本訪酒造中的幾個單一麥芽以及背靠日本大財團的富士與麒麟可以放心入手。
#學會看酒標
因為現在這個新規是前兩年才頒佈,很多酒廠發售新酒的規劃也許在這之前就定好了,所以是有可能存在產品線中一部分是純正的日本威士忌,一部分不是,而良心一些的酒廠會把這種資訊在酒標上寫清楚,如果真的不能接受非正統日威這一點,可以以此規避。
厚岸就算是比較厚道的,它們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這瓶酒,在酒標上就明確標出了“在日本蒸餾、熟成和裝瓶”的字樣,表明自己是根正苗紅的日本威士忌,而在“大寒”上卻沒有這樣的表述,由此可以合理推測出大寒使用的原酒多半是進口來的。
還有一種不厚道的酒廠,它們也是從境外採購威士忌回到日本裝瓶,但還是在酒標上寫下了“日本威士忌”這種關鍵字。
這種通常是不會直接注明自己的公司或者釀酒廠,只是留下個大概的位置,比如什麼富士山腳下、南阿爾卑斯山深處等等,以防消費者反向搜索識破騙局。所以,遇到模糊關鍵資訊的要謹慎下單。
#確認產品是否在日本本土銷售
如果一個威士忌品牌都不在自己本國售賣,那可能多半是存在問題的。至於如何確認,應該不用我們多說了,可以去隨便去幾個日本的購物網站搜索一下,運用好如今強大的互聯網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
#陳年年份比酒廠成立時間還要長
要知道,雖說日威已經有百年歷史,但很多酒廠都是在2008年之後才開始建廠的,如果出現什麼不符合實際的年份酒基本上可以確定酒液是進口而來。
就比如Nirasaki酒廠在2022年出的這瓶12年,要知道Nirasaki是2014年才獲得威士忌釀造許可的釀酒廠,不論從任何層面來看,都不可能生產出來這瓶有著12年陳年的威士忌......
記住並運用好這四個小tips,應該就足夠甄別出大部分日威的真偽,但有一點值得注意,我們並不認為不符合標準的日威就是一款不合格的威士忌,如果能將進口酒液與日本本土的酒液進行很好的融合,也不失為一次不錯的風味嘗試。
我們真正想要否定的,主要是一些明明不屬於日本威士忌,卻要借著日本威士忌的東風,投機取巧賣出不合理價格的那些偽日威。
而對於目前日本威士忌市場魚龍混雜的現象,迫切需要改進的其實是透明度。
如何讓資訊做到更加透明,把買真日威還是偽日威的主動權交還給消費者,或許才是日本酒廠與品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今年,全球經濟不景氣,整個威士忌行業都不算順遂,如何讓威士忌市場持續繁榮始終是每個產國產區都正在面臨的課題。日本威士忌方面,除了真假難辨的痛點外,核污水排放蒙上陰影、供需關係不平衡導致的價格失衡也是客觀存在的。
但從目前來看,依舊有大量日本威士忌酒廠持續在日本這片土地的各個地方開始生根發芽,曾經的傳奇酒廠輕井澤也迎來了重建,大體方向還是好的。
都說威士忌是時間的藝術,在當下這個日本威士忌百年之際,不去唱衰也不過分追捧,只從風味的角度去審視一款威士忌,才是一個頭腦清醒且單純的威士忌愛好者應該做的。